從小就聽到吃魚可以變聰明,但長大後發現其實「吃紅蘿蔔顧眼睛」是騙人的之後,就常常會對既有的說法產生懷疑XD 到底吃魚會不會變聰明呢~
以下分四個族群為大家解釋:
懷孕吃魚對小孩影響
因為魚類所含的魚油對小孩的神經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所以都會建議孕婦吃魚,但由於擔心汞污染,所以美國食藥局FDA在2004年建議一週不要吃超過340公克。不過,權威期刊《刺胳針》發現:孕婦吃不到340公克的魚蝦蟹貝,會增加小孩較低智商的機會,而且發展較差。
因此,美國後來的官方指引就建議每週應該吃「2–3份量的魚」(相當於2–3個掌心大、掌心厚)。
畫重點:孕婦要吃安全的魚!(如何選魚)
其他研究也發現,常吃魚的媽媽,小孩子較聰明:
- 每週吃超過兩次的魚,在小孩三歲時有較好的認知能力。而懷孕時母親體內汞含量較多則有害認知能力。
- 母親吃多脂魚(虹鱒)對小孩的智商,幫助較大。(註:台灣常見的多脂魚如:沙丁魚、鯖魚、鮭魚、秋刀魚;少脂魚如吳郭魚、鱈魚、虱目魚。)
- 美國FDA認為懷孕時食用,可以增加小孩智商的魚:鯰魚、巴沙魚、沙丁魚、蛤蜊、鮭魚、鳟、美國螯蝦、狹鱈、鯖魚、鯷魚、鯡魚、低鰭鯧、香魚、比目魚、黃花魚、鱈魚。
- 2015年《營養》期刊也回顧了過去的研究,認為孕婦吃魚有助小孩神經、認知功能發展。
不過也有研究發現:懷孕有沒有吃魚,和小孩7歲時的智商無關。(這個研究認為該研究族群社經地位較好,小孩智商普遍大於平均;或是後天因素,包括後天教育、小孩後天飲食,可能影響更大。)(智商和遺傳有關嗎?)
學齡兒童
- 常吃魚的小孩,認知功能沒有差異,但是有較少的情緒問題。
- 吃魚(鯡、鯖)的幼童比吃肉的智商更高,而且有劑量反應關係(吃越多、智商越高)。
青少年
高齡
- 常吃魚的老人(每週>100g),認知功能和記憶退化較慢,相當於減緩1.6年。
- 常吃魚的老人,認知功能較好。而且具有劑量反應關係,最好的效果是每天吃75 g。
其實嚴格來講,研究未必能告訴你「吃魚會『變』聰明」但是可以看出「吃魚的人比較聰明」。
看起來,吃魚對各個年齡層都有智力方面的益處~下篇來討論該吃哪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