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和遺傳有關嗎?

目錄

智商(IQ)是評量智力的指標,就像其他的健康特徵一樣,智力也和遺傳有關

智力和父母遺傳有關係

過去研究整理 送人收養的小孩 他們的智商與親生父母、收養他們的養父母智商的比較。發現這些小孩的智商會和他們未曾見面的血親父母智商相近與養父母智商無關。而且隨著年紀越大,也與親生父母越相近。(見下圖)

但也不是100%遺傳,由下圖可見藍線是子女與親生父母的關聯——相關係數在0.2~0.4。一般來說0.7以上會說強烈相關,在0.2~0.4是有關而已。而語言能力與遺傳較為相關,創造力則是後天學習而來(Child Psychology, Rosse Parke)

仍然有其他機會影響,研究發現從小孩若是從工人階級被中產階級收養,智商比原本預估的能高出12~18分。也有研究發現「不同家庭撫養的同卵雙胞胎」智商相關性比「同家庭撫養的同卵雙胞胎」智商相關性低(Bouchard, 1981)。

顯然後天仍然佔一定的因素。

1*896kAy2432Mr Le7HjaWUA
翻攝自Human Development: A life-span view

遺傳佔了多少

多數心理學家認為遺傳影響了智力的40~50%,剩下的由後天形塑,包括社會因素如教育、以及非社會因素如營養、疾病(Child Psychology, Rosse Parke)。最新的芬蘭研究統整世界上不同地區,共19萬名雙胞胎,認為遺傳佔了智力的43%、後天環境31%。一般認為基因影響童年智商較少約20~30%,在成年時影響較大約50~80%。

哪些後天因素和智力有關?

美國曾經找了152個家庭,並在小孩子4歲時記錄他們的生活環境,發現可以預測他們13歲時候的智商。如果:少數民族、家長職業、母親學業、家庭有4個小孩以上、缺少父親、壓力事件、母親焦慮、母親心理健康、教養負面消極,這些越多的,智商較低,尤其超過3(含)個以上。

根據更新、最近20年的新研究,我們也發現了其他與智力有關的因素。(這裡整理摘要,文章最下面有詳細附錄。)

教養互動方式

教養與互動方式是非常大的因素。眾多研究發現,包括:

母親的情感和語言鼓勵支持、避免限制和懲罰、家庭環境整齊、提供玩具、每日生活刺激廣度大、和嬰兒說話、親吻、有玩具和活動、鼓勵孩子自己吃飯不幫忙餵、有家教規則但也不會吼嬰兒、父親參與照護、親戚常來訪、唸故事、兒童擁書量、兒童音樂CD量、兒童拼圖量、參與音樂或體育課或親子課程

義大利研究發現這些對智力的影響勝過母親IQ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美國研究也認為這些努力足夠彌補社會經濟的弱勢。

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收入

社會地位是影響智力的重要因素。2005年英國大型研究發現:母親教育程度、母親健康、嬰兒出生健康狀況等因素佔了童年智力的9%,但加入父親社會地位之後,總共佔了16%。美國研究發現母親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低是兒童認知功能遲緩的最大原因(本研究沒蒐集父親教育程度。)巴西研究發現家庭收入的重要性大於母親教育程度

營養

嬰兒時期的營養和大腦發育、認知有關。近代全世界智力測驗的進步也被認為是因為營養普遍改善

環境毒素

二手菸、重金屬都被證實會減少小孩智力。

睡眠

有小型研究發現睡眠較長的學童智商較高。(另外,這些學童平均睡8~9小時。以台灣現狀看,遠遠落後他們。)

新生兒(3個月內)一般建議整天睡13~16小時(包含白天)、4~11個月每天睡12~15小時(包含白天)。2歲前每天睡12~14小時(包含白天)。6歲前每天睡10~12小時(包含白天)。

如何促進嬰兒認知發展?

有些方法可能可以增進嬰兒的認知功能,如

  1. 注重孕期營養與考慮母乳哺育:懷孕時吃魚、注重碘、鐵、葉酸;有研究認為母乳與認知發展有關,視能力哺育母乳
  2. 正向的教養(如上文):鼓勵與支持、避免懲罰
  3. 給嬰兒探索世界的機會:佈置生動、活潑的環境。提供安全的環境和玩具,使他們自己操作
  4. 和嬰兒對話:像他們也會回應你那樣跟他們說話。也可以問他們問題「這是什麼?」
  5. 講故事給嬰兒聽: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從嬰兒6個月大開始,每天朗讀給他聽
  6. 鼓勵繪畫、唱歌,稍長後學習音樂:研究發現學齡前幼童學習音樂與智力有關
  7. 2歲前不要看手機、平板電腦
  8. 嬰兒營養:攝取高品質油脂食品(吃魚);根據調查,台灣嬰兒1歲前鐵、鋅、鎂、維生素B1、菸鹼素、葉酸、維生素E攝取不足。在嬰兒4個月後記得補充紅肉、深綠色蔬菜、果泥、魚類、雞蛋(含蛋黃)、海帶。更多請搜尋「嬰兒期營養參考手冊」。
  9. 不要強迫嬰兒、對他抱著過高的期待與要求

(參考資料:人類發展學,穆佩芬。發展心理學,蘇建文

結語

誠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所言:智力受基因和環境共同決定,多數認為先天、後天因素各佔了50%。如何彌補先天的限制,讓社會經濟地位弱勢的族群從小在更好的條件成長,是社會必須投資、重視的議題。

雖然智力對人生成就有影響,但也未必是全然因素。如「恆毅力」(grit,刻意追求努力的毅力)就被發現和工作的成功有關,影響力勝過智力。

智力由多種因素互相影響而成,每個因素各佔一小部分。不用花大錢「潛能開發」,正向教育、常去圖書館、接觸學習新事物、營養均衡、充分睡眠——很無聊但很誠懇,這些都是低花費、高效益的好方法。

附錄

丹麥在2013年的大型研究顯示家長教育程度、母親智商佔了小孩智力的14%。加上小孩年紀、性別與施測者誤差7%。胎次(影響小)、母親BMI、出生體重、母乳哺育、5歲時的頭圍和體重等因素,只佔了5%,加上前面所述,這些因素總共影響智力29%。父母年紀、單親不影響。因此家長教育程度、母親智商影響小孩智商最多;但本研究也未蒐集父親智商。(IF: 3.5)

2007年澳大利亞的中型研究發現居家安全量表越高小孩智商越高,其中包括:母親的情感和語言鼓勵支持、避免限制和懲罰、環境整齊、提供玩具、母親參與、每日刺激廣度大。(IF: 2.6)

2014年韓國的中型研究顯示菸害曝露量和語文智商負相關,總智商無影響。(IF: 8)

2015年義大利中型研究顯示在兒童18個月大時,認知發展能力與「家庭環境」最相關(包含:和嬰兒說話、親吻;有玩具和活動、鼓勵孩子自己吃飯不幫忙餵;有家教也不會吼嬰兒;父親參與照護、親戚來訪),勝過母親IQ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IF: 3.5)

2006年英國研究布里斯班兒童發現:和青少年智商有關的依序是家庭收入、父親教育程度、母乳哺育,這些影響佔了青少年智力的7.5%。

2010年美國的大型研究發現母親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低是兒童認知功能遲緩的最大原因。本研究也沒蒐集父親教育程度。(IF: 1.5)

2014年澳大利亞的中型研究發現母親智力與兒女的童年智力相關,但在兒女青春期時,母親智力就無關。相反的,父親學歷與兒女成年的學業程度有關。

母乳哺育和智商無關。(2006, Meta-analysis, BMJ)

母親的學歷與智商與小孩營養品質有關。

魁北克在2010年的小型研究發現睡眠較長的學童智商較高。另外,這些學童平均睡8~9小時。(IF: 3)

魁北克的一個中型研究發現父親教育程度、父親在小孩童年時是否在家且正向教育小孩與青春期的智力有關。(IF: 1.5)

2005年英國大型研究發現:背景因素包括母親教育程度、母親健康、嬰兒出生健康狀況等因素佔了童年智力的9%,但加入父親社會地位之後,總共佔了16%。社會地位是影響智力的重要因素。(IF: 3)

缺碘容易智商較低。(IF: 5)

2014年巴西大型研究顯示兒童是男性、父母不是白人、手足較多、父母失業、家庭收入低、母親教育程度低、家裡空間不足……等等因素有比較高的風險是低智商。(IF: 1.5)

2016年挪威的中型研究發:現在挪威小學生中,母親教育程度與小孩智商最相關;父親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則無關。(IF: 1.5)

2008年巴西的中型研究發現:社會經濟弱勢、母親教育程度低、父親未參與孩童生活、社區衛生不佳、出生體重輕者,5歲時智商較低。而家庭社交刺激較大(以HOME量表評估,如小孩有書、玩樂空間大、父母會稱讚小孩)、有參加托兒所者智商較高。(IF: 2.5)

巴西的中型研究發現「父母社經地位、早期社交刺激、家庭衛生」可以解釋兒童 26%的智商。但這之中,家庭收入的重要性大於母親教育程度。

美國的中型研究發現兒童認知功能跟家庭社經地位有關,然而「生活豐富度」(唸故事、兒童擁書量、兒童音樂CD量、兒童拼圖量、參與音樂或體育課或親子課程)也很相關,甚至可以彌補社經地位的不足。(IF: 1.5)

環境重金屬(鉛錳)暴露會降低智商。

訂閱電子報,收到新文章通知

[email-subscribers-form 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