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有「長新冠」後遺症嗎?要怎麼辦?

目錄

台灣有越來越多人感染新冠Omicron株,2022年初至5月底為止已經超過192萬人確診,1400人死亡。若依照政府預估15~20%民眾確診,未來「後Omicron時代」這些民眾的健康特別重要。

從COVID-19康復的民眾有些人有慢性後遺症,被稱為「長新冠」,讓人聞之色變。但有個重點必須先提醒大家,看新聞絕對要看他研究是研究omicron,還是研究更之前比較嚴重的病毒株。像這篇報導:「Omicron像感冒不用怕? 《自然》示警恐怖後遺症」,但引用的研究講的其實是「原始武漢株」,跟標題說的「omircron」無關,中文報導是無中生有。

現在坊間的報導「長新冠」都是引用alpha, delta時期的數據,和台灣以omicron為主的狀況非常不一樣。能否複製那些結論令人存疑因此本文盡量整理oicron為主的數據。

專家坦承:「我們目前沒有omicron是否導致長新冠的資料。」因此本文以有限但最新的資料整理。未來一定會有更新的研究出現。


什麼是「長新冠」?

有些人在COVID-19感染「病毒消失後」仍有數週~數月的症狀,被稱作「後新冠症候群」(post-COVID-19 syndrome),也就是俗稱的「長新冠」、「長期新冠」(long COVID)。多數人的症狀會在12週內消退。

  • 美國官方CDC和Mayo Clinic定義在康復後症狀超過4週。英國定義要在12週後的症狀才算。
  • 世衛定義是感染COVID-19後3個月內、且持續2個月天天出現的症狀。

盛行率:有多少人會有「長新冠」

Omicron株:

  • 英國統計:打過2劑疫苗的omicron康復者在4~8週出現長新冠機率(9%)是delta的一半(16%)。打過三劑的人感染omicron出現8%。(未來會用12週為標準再分析一次)
  • 日本一個小型研究統計壯年族群中感染omicron出現長期新冠的機率比過去病毒株低很多

非Omicron株:(統計在Omicron之前就截止)

  • 美國(感染Omicron之外的人)65歲以上有四分之一,65歲以下有五分之一有長期新冠。
  • 英國約有3~12%的人在12週後仍有症狀。

症狀

Omicron:

我們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omicron正式統計它不同於過去病毒株的症狀,有人認為症狀應該不會和過去差太多。不過因為omicron較沒有肺部、嗅覺症狀,因此也較不會有這類後遺症。

日本一個小型研究認為omicron導致的長期新冠症狀和過去病毒株的情況相似,包括:疲勞(5.7%)、呼吸喘促(3.8%)、咳嗽(3.8%)。

不分病毒株:

  • 英國統計全部病毒株的長新冠症狀:51%疲勞、33%呼吸喘、26%嗅覺喪失、23%注意力不集中。

美國統計症狀持續持續:

  • 13.3%的患者持續到感染後 1 個月或更長
  • 2.5%持續到三個月或更長時間
  • (過去病毒株)嚴重到需要住院的患者有30%症狀會超過 6 個月,也就是一開始表現越嚴重,後遺症可能較久

治療

整合門診

目前沒有單一的藥物是針對長期新冠。但我們有一些方法可以緩解症狀、恢復健康。若以下方法仍無法緩解,國內多家醫院也有開設特別整合門診,可以由醫師聯繫胸腔科、家醫科、復健科、精神科等資源。可以給身體一些康復的時間,建議可以在確診後一個月再就診。

疲勞和呼吸困難

  • 可以從散步、爬樓梯、使用拉力帶開始逐漸增加運動量。運動強度要能讓呼吸加快的程度。
  • 量力而為,把事情拆成更小、更簡單的部分,中間短暫休息。
  • 伸展運動,穴道按摩
  • 不要因為氣喘吁吁就不運動。肌肉不使用會更退化。

心理健康

  • 不要過度搜尋、接觸COVID-19的資訊與新聞。過度的資訊會讓人緊張。
  • 保持運動習慣,運動有助於釋放腦內啡,改善情緒。 
  • 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
  • 留下時間給自己康復,不要急躁、勉強自己。
  • 和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分享你的心情與感受。
  • 保持規律作息與充足睡眠。
  • 培養應對壓力的調適方法。

注意力和記憶問題

  • 做筆記。勤勞練習。
  • 維持高品質的睡眠,如固定睡眠時間、睡前勿使用3C
  • 吃對大腦健康的食物,包括:橄欖油、水果和蔬菜、堅果和豆類以及全穀類。地中海飲食已被證實對大腦健康與認知功能有幫助。
  • 社交、學習新事物、正念練習可以刺激大腦,改善心理健康。

參考資料

訂閱電子報,收到新文章通知

[email-subscribers-form id="1"]